《解忧杂货店》读后感集锦15篇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解忧杂货店》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1已是阳春三月,想必外边已是春花初放,春林初盛了,心犹念之。奈何疫情虽已受控,但风险依然不减,唯有继续宅家闭关自护。久之,无名的烦闷陡生,天天好吃懒做也觉不清爽,方深感“自由珍贵,平淡是福”乃是至理名言。若按曹操之意,来杯杜康就好,可惜这不算忧愁,烦闷而已,况且也没有这个口褔,罢了!好在,群主及时纾困,留送了《解忧杂货店》一书,读之,效果远胜杜康,虽不说烦闷立解,但读书中字句、故事也有温暖、慰贴之感,点滴感悟之念。
我是第一次读东野圭吾的书,却仿佛是读国内作家的作品,丝毫没有陌生、违和的感觉,更多的是似曾相识。作品的语句简炼短小,如茶淡香,书中很多带有温度的妙言妙语,却无鸡汤之味,娓娓而谈,似远实近。不知道是译者功力深厚,还是作者本有的语言特色,或因中日之间虽山川异域,但也文化渊源的缘故。书中所讲的几个故事并不复杂,始终围绕浪矢雄治老爷爷通过信函为大家解惑解烦忧为主线来展开,以穿越时空之笔法,精巧构思,以解忧杂货店、孤儿院同光丸为连接点将人物、事件巧妙勾连,来回交叉在一起,能很好地自圆逻辑之环,少了突兀生硬之感。贯穿全文的理想之苦、选择之难、人性之美、命运之玄易引人共鸣,如身坠其中。
理想很美,这是为什么人们愿意去追求、去探索、去努力。理想之美在于去实现她的这个漫长过程,而非实现的瞬间精彩。人生中,让你记忆深刻的多是在去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你的付出、坚守、承压、抉择、应战、波折、忧闷、痛苦……,如果,这个过程无风也无雨、无波亦无澜,倒可能顿失吸引,寡淡无味。然而,过程的艰辛痛苦、忧愁烦闷,甚至屈辱失败,都得是你独自承担,独吞苦果,理想很美,理想本苦。若不以成败论英雄,克朗能坚守音乐梦想,至死不渝,做自己的英雄,殊为不易。现实中,有理想者已少,能坚守者几何?
人一生中,都会面临选择。文中女运动员是该投入奥运集训,还是就应放下梦想,陪病入膏肓的男友走完最后一程?孤立无援的未婚妈妈是该把孩子生下来,还是绝情地拿掉小生命?少年应与负债累累的父母一齐潜逃,还是自我勇敢地去闯天下?儿子是要继承父亲的鱼店,还是追求自我的音乐梦?选择之难,难在决断,特别是面临重大抉择时,因为有选择就有风险,选对了你可能成为人生赢家,赌错了你可能一败涂地、流血丢命,而我们无法预知结果,所有烦闷、迷茫、痛苦。既然无法预知,那么选择就无言对错,不能溯果及源,回头找补,对己对人均是如此。浪矢爷爷虽然对每一封信的问题都深思熟虑,从不敷衍了事,尽量从各个角度为对方着想,才做出回复。但他之后内心却十分担心,也许他们按照我的回答去做,反而为他们带来极大的不幸。由此而言,选择的问题终究得由我们自己得出答案,不要沉迷纠结,遵从本心,坚定你心里早就有的答案,坚信最终所谓的命运,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始于初心,守住本心,管它功名成与否,一蓑烟雨任平生。而旁人应做的就是守住本分,不做越厨代庖之事,能多些理解、多些关爱、多些宽容最好。
文中写健夫在葬礼上回怼克朗叔叔的一段,让我很是感动,父爱如山,尽管儿子当初违背自己的意愿去追求音乐梦想,但后来仍然义无反顾地去包容、支持儿子的选择,为他遮风挡雨。中国父辈多如此,天下亲情何不同?全文触动人心最柔软的地方,也正是这些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亲情、爱情、友善、关爱、宽容和感恩。人性之美,是投射到这世间的缕缕阳光,传播温暖,注入力量,即便寒冬,亦觉春意不远;这也正是“敦也们”实现自我救赎的强大力量。当下疫情惨烈,虽悲苦感叹,但这苦难却也让我们将人间善美丑恶看得更加真真切切,教会了绝大多数人对付出奉献、大爱正义、亲情关爱、包容感恩的深刻理解。小到个人,大至国家,如守人性之美,去利欲之恶,善莫大焉!
作者精妙地将几个独立成章的故事,看似不相关的人生串连起来,每个人物,冥冥之中,都和杂货铺、丸光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个看似随机的个人选择背后,最后的命运无不交织成网,关联因应。命运之玄妙就在于你的不经意间做出的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间接地影响着他人的人生、命运。我相信,将会有人为你的歌而得到救赎。你创作的音乐也必将流传下去。如果没有浪矢的真诚交流,没有健夫的忍辱支持,没有克朗的梦想坚守,哪有小芹弟弟的获救,哪有浴火《重生》?
每个短暂的人生,却可能都有过美好的理想,坚守与追求,或许也都曾共享人性之美,同遭艰难烦忧;但每个看似卑微的生命背后,也可能隐藏的是一颗伟大的心,留给这世界些许光芒和一丝温暖。荧火虽微,聚汇成光,如你我同行,共守理想,共护善美,这个世界必将更加温暖、更加光亮,少有烦忧!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2我是一个不喜欢日本文学的人,记得自己看的第一本日本作家的著作是在初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我已经忘记我当初为何会对它情有独钟,我想是因为它封面设计的精致、和纸张的触摸感极其舒适。所以我买了它。书中的具体内容我已经没有办法完整的记起,映像深刻的片段是笔者用极其厚重的落笔,把一段青春刻画的如此黑暗、庞大和复杂。各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编了一张无形的网,拉着你也一起掉入深渊,仿佛你一不留心,就会让自己的青春也万劫不复。后来一次一次我问自己为什么对于日本文学如此不爱,直到今天我才知答案,便是恐惧。无论是《挪威的森林》还是《爱的流放地》,这样一种阶段过渡性的文学如果过早去看去接触,带给一个初入世事、自己还处于塑造期的人是无法通透的理解和欣赏这种文学背后的人性冲突和情感冲突。这种迷惘像雾,容易一不小心就笼罩你、蛊惑你、从而挫败你。你不能忍受这种自私、更不敢感同身受这种冷漠。归根到底,你只是无法相信自己也可能是这样一个自私而冷漠的人。人性本身便是善恶参半。
直到今天看完了东野圭吾的《解忧杂货店》我才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喜欢,一方面是因为我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是具有不一样的生命力,你很难作为一个看客学会张弛有度、恰到好处。这是一种差异下的不认同感,它偏于理性。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在刻意逃避,逃避这种人性冲突下的肮脏和自私,总是希望行走在阳光下,却忘了影子永远如影随形。这就跟中国道家讲究中庸一样,中庸之道的确是一门很深很富有智慧的学问。有时候你不得不在先人面前自惭形愧,心生钦佩。这种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参悟,远非常人之所及。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源于自己的个性,我是一个喜欢生活中充满正能量的人,所以习惯性远离一切带给我负面情绪的东西。这种心理暗示经过长期的反复使用最终变成了一个习惯烙刻在自己的潜意识里,从此生根、发芽、壮大。直到今天,我才看到了自己想法里的肤浅和狭隘,关于日本文学,我知之甚少,接触一点就放弃一片的心里着实不应该出现。其次,也忽然认识 ……此处隐藏21651个字……少年最终未听取浪矢的意见,选择独自逃走,因为“那时候,他无法相信心灵的团结”,而结果是双亲选择结生命,让改名的儿子能有一个新的开始。也许,当初少年做出不一样的决定,一家人的命运可能就此改观。然而,少年长大后成木雕师,对于这个决定却得出另一番领悟。他最终深切感受到父母对自我无私的关怀与保护,甚至愿意以他们的性命来换取他的幸福。那里面闪现出人性最耀眼的光辉,亲情的联结和力量,原先能够排山倒海,穿越生死的国界。
除解谜以外
东野圭吾是写推理小说的高手,本书看似由几个分别独立的故事组成,可是在作者缜密布局之下,巧妙地将主要人物联系在一齐,因果循环,人物最终的遭遇一个个揭晓,连那三名小偷的境遇也与过去的写信人有密切关系。
然而,这部小说不仅仅以精密的情节铺排满足读者探索谜底的欲望。作者在故事的结尾处还特意构思一个人生哲学情境,借此鼓励身陷迷途的人们去找寻生命的方向。浪矢爷爷最终收到的是小偷误置入时空转换空间的一张白纸。他认为这张白纸是最难的一道问题,毕竟这是一封无字天书,但他还是认真地做回复。信中这么写道:“正因为是白纸,所以能够画任何地图,一切都掌握在你自我手上。你很自由,充满无限可能。”三名小偷因而得到人生中重要的启发。
这部小说也吹起淡雅的怀旧风。作者在描述七八十时年代的生活场景时,异常提及著名乐团披头四的音乐,让中年以上的读者去追溯那个相对纯朴的年代。迥异的时空在不一样人物的叙事角度下相互交错,娓娓陈述各自的故事,虽然少推理小说惯常的血腥奇幻,却多一份缅怀和感动。如此另类的故事,能够将多样的元素结合在一齐,又做到圆满无缺,不愧为上乘之作。
《解忧杂货店》读后感15这是我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的书。
最近如此畅销的书,我竟然一直拖到了现在才开始读。篇幅并不是很长,却很精彩,很引人入胜。
刚开始的时候以为是像《深夜食堂》那样一个一个的小故事,不禁觉得有些兴致索然。看下去之后才发现原来一切都是有联系的。尤其是到了最后武藤晴美的故事的时候,原来三个少年打劫的对象竟然是自己曾经帮助过的人。错了,不是曾经帮助过,而是在未来几个小时他们帮助过的那个人。
只是这个奇特的房间,定格在了九月十三日,很奇怪的能够穿越时空,让信件穿梭于过去和未来之间。我很想知道这个特定的时间和背景是怎么设置的,一个个看起来完全没有任何联系的人,到了最后千丝万缕的穿联在了一起。
披头士的唱片、渔店的音乐人、汪汪事务所、孤僻的木雕少年、击剑选手等,这些人物的逻辑和时间关系在百度上都有明确的时间和顺序。具体相互关系也都有详细的介绍。对于我这种看书囫囵吞枣的人来说,实在是没有经历去具体的研究透彻。这也许就是古语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我从上学时看书就有这样的感触,这句话完全就是在说我这种人。
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
既然决定了在之后每完整的看完一本书后,都要写读后感,因此,为了这个想法,坚持下去吧。无论写的好坏,只是为了让自己在读完每一本书之后有更深的体会,能够让自己更快的成长起来吧。
毕竟,我也是一直有一个作家梦的。虽然从未实现过。
看书的时候有两个感悟:
一)做事情要求无愧于心,太过在意得失,到最后失去的可能会更多。
这一点在三个少年的身上可以获得很明显的感受。
三个少年由于泄愤或仅仅是为了报复那个他们认为会拆掉孤儿院改建旅店的企业家之后,机缘巧合进入了杂货店,收到了来自过去的信件,寻求帮助。他们原本是社会上所谓的没有用处的废物,在哪里都不被认可的人,自身也缺少对自己的认同感。然而不管是出于好奇还是贪玩,尝试性的回信之后,得出了信件是来自于过去几十年前的人的时候,他们产生了分歧。有人认为他们应该停止这种无聊的事情,因为他们是小偷,他们是不会被认可的,他们不可能对别人有任何帮助。也有人认为他们应该认真的回复信件,也许会帮助到别人。最终,他们达成了统一,对于每一个求助者,都认真的解答他们的问题。并且从最后来说,他们这样的行为改变了一些人一生的轨迹。
这种帮助别人的感觉,带来的感受,那种从心底深处涌起的,怎么说呢,是荣誉感还是认同感,真的不是一些个人得失所能带来的。
二)人在寻求别人帮忙做出决定的时候,往往只是为了寻求自己内心的安宁,并不真的是为了寻找一个决定。
这个感受就比较深了。好几个故事中都有这样的感觉。
绿河在给杂货店的信中咨询是否需要堕胎,其实那个时候她已经确定了无论如何都不会堕胎。她需要的只是一个支持,一个理由。因为她本身已经有了自己不堕胎的理由了,只是生活的艰辛让她也有些望而却步,她需要有人支持她,哪怕只是精神上的支持。
击剑手的故事,其实也是这样。她想放弃,以她的男友为借口,想放弃让她精疲力尽的击剑运动。只是她一直都没有放弃,因为其实在她的内心深处,其实是喜欢这项运动的。这时,她对杂货店的回信,完全是用自己的想法去解释的。虽然和杂货店三个少年写信的初衷并不相同,但这并不影响最终她过得幸福。
还有渔店的音乐人、还有披头士的忠实粉丝,其实他们写信的目的,都是希望有人帮助他们克服心中最后的一丝犹豫。
而这一点,在生活中也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每次遇到需要做决定的时候,我都会反复的挣扎,考虑种种可能发生的后果,得出一个结论,在心里行程了一个选择,然后询问身边认为的值得信任的几乎每一个人。大家会给出各种各样的意见,总体来说有相符的建议,也有完全背道而驰的建议。其实更多的时候,这更像是一个统计吧。看是支持的人多一些还是反对的人多一些,然后帮助自己义无反顾的做决定。
其实在咨询之前,结论已经有了,选择也已经做出。这时候的每一个咨询,都像是在给自己坚持的理由和信念。支持我的人,我会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反对我的人,我会认为他是没有了解我的实际情况,因为他并不能设身处地的站在我的角度考虑。
举一实例。之前有一朋友苦追一女孩不得,于是每每咨询身边的朋友,包括女孩和他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大家帮忙分析女孩是否对他有意。我是那个持反对意见的人。当然他身边有其他朋友是支持他的。因此我每次反对的时候,我们都会吵起来。其实他在问我的时候,他心里已经有结论了。无论我们这些朋友是支持或是反对,对于他后来的追妹行动并没有产生多少影响,他还是严格的按照他心里既定的那个决定,坚决的走下去了。我们无法说服他,他试图想让我们认为他说的有道理,让我们去支持他。最后我的态度是:这不是我在追妹子,只要你高兴,哪怕是撞墙了,你也是心甘情愿的。至少心里没有遗憾。于是最后很痛心的表达说“你高兴就好”,最后谈话不欢而散。
时隔多年,当初那个妹子并没有追到手。他说,当初你说的没错。可想想,如果当初他真的听了我的建议,放弃了,也就没有今天这样的感悟了。
所谓解忧,只是寻求内心的安宁罢了。
而东野圭吾把这么一串故事,用一个奇特的时间线穿联起来,就显得那么不普通了。
听说《解忧杂货店》的电影已然上映,不知和原著会有多大的差别。我想这应该是值得一看的。